此次专项整治,重点清理、排查内容包括:
在开标环节要求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必须到场(chang)。
采用抽签(qian)、摇号等方式直接确定中标候选人。
要求投标人在本地注册设立子公(gong)司(si)、分公(gong)司(si)、分支机构,在本地拥有一定办公面积,在本地缴纳社会(hui)保险。
近日(ri),国(guo)(guo)家发(fa)改委、住建部、工信(xin)部、交(jiao)通部、水利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fa)通知(zhi),决定(ding)在全国(guo)(guo)开展工程(cheng)项(xiang)目(mu)招投标(biao)领域营(ying)商环(huan)境专项(xiang)整治。
1、消除对不同所有(you)制企(qi)业,特(te)别是民营企(qi)业、外资企业设置的各类不合(he)理限制和壁垒(lei)。
2、重点整治以(yi)下问题:
1)违法设置的限制、排斥不同所有(you)制企(qi)业参与(yu)招投标的规定,以及虽然没有直接限制、排斥,但实质上起到变相限制、排斥效果的规定。 2)违法限定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的所有制形式或者组织形式,对不同所有制投标人采取不同的资格审查(cha)标准(zhun)。 3)设定企业股东背景、年平均承接项目数量或者金额、从业人员、纳税额、营业场所面积等规模条件;设置超过项(xiang)目实(shi)际需要的(de)企业注册资本、资产总额、净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利润、授信额度等财务指标。 4)设定明显超出招标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的过高(gao)的资质资格、技术、商务条件或者业绩、奖项要求。 5)将国家已经明令取消的资质资格作为投标条件、加分条件、中标条件;在国家已经明令取消资质资格的领域,将其他资质(zhi)资格作为投(tou)标(biao)(biao)条(tiao)(tiao)件、加分条(tiao)(tiao)件、中标(biao)(biao)条(tiao)(tiao)件。 6)将特定行政区域、特定行业的业绩、奖项作为投标条件、加分条件、中标条件;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或者其他机构对投标人作出的荣誉奖励和慈善公益证明等作为投标条件、中标条件。 7)限定或(huo)者指(zhi)定特定的(de)专利、商标、品牌、原产地、供应商或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法律法规有明确要求的除外)。 8)要求投标人在本(ben)地注册设立(li)子公(gong)司(si)、分公(gong)司(si)、分支机构,在本地拥有一定办公面积,在本地缴纳社会保险等。 9)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设定投标(biao)(biao)报名(ming)、招标(biao)(biao)文件审查等事前审批或者审核环节。 10)对仅需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证照、证件复印件的,要(yao)求必(bi)须提(ti)供原件(jian);对按规定可以采用“多证合一”电子证照的,要(yao)求必须提供纸质证(zheng)照。 11)在开标环节要求投标人(ren)(ren)的(de)法定代表(biao)人(ren)(ren)必须到场(chang),不接受经授权委托的投标人代表到场。 12)评标专家对不同所有制投标人打分畸(ji)高(gao)或畸(ji)低,且无法说明正当理由。 13)明示或暗示评标专家对不同所有制投标人采(cai)取不同的评(ping)标(biao)标(biao)准、实施不客观公正评价。 14)采(cai)用(yong)抽签、摇(yao)号(hao)等方式直接确定中标候选人。 15)限定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只能以现金形式(shi)提交,或者不按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返还保证金。 16)简单以注(zhu)册(ce)人员、业(ye)绩数量(liang)等规模条件或者特定行政区域的业绩奖项评价企业的信用等级,或者设置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歧视的信用评价指标。 17)不落实《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必须招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范围规定》,违法干涉社会投资的房屋建筑等工程建设单位发包自主权。 18)其他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设置的(de)不合理限制和壁(bi)垒。
3、整治(zhi)范围
各地区、各部(bu)门现行涉及(ji)工程项目招投标(biao)的部(bu)门规章、地方性(xing)法规、地方政(zheng)府规章、规范(fan)性(xing)文(wen)件及(ji)其他政(zheng)策文(wen)件,以及(ji)没有体现到制度(du)文(wen)件中的实践做法;
2018年6月(yue)1日(ri)至(zhi)2019年11月(yue)20日(ri)期间,根据《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6号)和《必须招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范围规定》(发改法规规〔2018〕843号)依法必(bi)须进(jin)行招标的项目。
4、清(qing)理法(fa)规(gui)文件:
各地对本地区及有关部门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文件进行全面自(zi)查。
对违反竞争中性原则、限制或者排斥不同所有制企业招投标、妨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制度规定,根据权限修订、废(fei)(fei)止,或(huo)者提(ti)请本级人大(da)、政府修订或(huo)废(fei)(fei)止。
对经清理后保留的招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行目录管理并向(xiang)社会(hui)公布。
5、对地方(fang)各(ge)级(ji)招投标行政监(jian)督(du)部(bu)门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进行严(yan)肃问责。
6、各级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共资源(yuan)交易平台应当在显(xian)著位置公布专项整治线索征集电子邮箱等渠(qu)道,并建立线索转交转办以及对下级单位督办机制。
7、本次专项整治自8月20日起(qi)开展,12月15日之(zhi)前结束(shu)。